小波矩阵
前置知识:可持久化 01-trie,简洁位向量。
Wavelet Matrix 是一种简洁数据结构,在 \(\mathcal O(\log W)\) 的时间内能完成任意序列的 \(\operatorname{access},\operatorname{rank},\operatorname{select}\) 操作。对于这三种操作的定义,请参阅 简洁位向量。
同时,在竞赛中,Wavelet Matrix 还可以在 \(\mathcal O(\log W)\) 的时间内完成静态区间第 \(k\) 大,区间排名查询,区间出现次数,区间第 \(k\) 次出现等询问,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当作持久化权值线段树(主席树)或持久化 01 trie 的小常数替代品。
静态的 Wavelet Matrix 使用 Succinct Indexable Dictionaries 维护信息以实现 \(o(n)\) 的额外空间占用。如果使用平衡树代替 Succinct Indexable Dictionaries,则可以在单次 \(\mathcal O(\log W \log n)\) 复杂度支持动态的单点修改和区间询问。
由于比较小众,没有一个公认的中文名。不过其英文名 Wavelet 来自于 Wavelet Tree 结构与离散小波变换过程的相似性,所以可以称 Wavelet Matrix 为小波矩阵,称 Wavelet Tree 为小波树。
本文将先介绍 Wavelet Matrix 的原型 Wavelet Tree,再介绍作为简洁数据结构的 Wavelet Matrix,最后给出它在竞赛中的应用。若未说明,本文默认涉及序列的长度是 \(n\),元素大小最大为 \(W\)。
Wavelet Tree
结构
Wavelet Tree 是 Wavelet Matrix 的原型。其基础结构是一个 01 trie,在每个节点上,用一个 Succinct Indexable Dictionaries 维护下一位的 01 情况。
以根节点为例,Wavelet Tree 维护一个 01 序列 \(b\),其中 \(b_i\) 是 \(a_i\) 的最高二进制位。接下来,\(a\) 按照最高位分成两个子列 \(a_0,a_1\),最高位为 0 的子列 \(a_0\) 进入左儿子,最高位为 1 的子列 \(a_1\) 进入右儿子。
递归地,左儿子维护 01 序列 \(b_0\),其中 \(b_{0i}\) 是 \(a_{0i}\) 的次高位;右儿子维护 01 序列 \(b_1\),其中 \(b_{1i}\) 是 \(a_{1i}\) 的次高位。
递归完成 01 trie 的结构,整个结构就是一颗 Wavelet Tree。
下面是一个示意图:
字符串只是为了帮助理解。实际上 Wavelet Tree 不存储真实数据,只存储 Succinct Indexable Dictionaries。
下标转移
Wavelet Tree 的一个最基本的操作是:如果节点 \(a\) 的第 \(i\) 位是 \(c\),那么该元素在子节点 \(a_c\) 里面对应的下标是多少?
我们记这个操作为 \(\operatorname{id}_c(a, i)\)。不难发现这个值就是 \(a\) 的前缀 \([1,i]\) 中最高位是 \(c\) 的元素数。也即 \(\operatorname{id}_c(a, i) = \operatorname{rank}_{c}(b, i)\)。
以前文的图为例。\(\operatorname{id}_\text{a}(a, 7) = 4\),因为 \(a_7\) 及以前 \(\{\text{a}, \text{b}\}\) 出现了 4 个,则在 \([1,7]\) 内的 \(\{\text{a},\text{b}\}\) 是前 4 个 \(\{\text{a},\text{b}\}\)。
\(\operatorname{access}\)
对于查询 \(\operatorname{access}(a, i)\),Wavelet Tree 要做的是确定第 \(i\) 位在 Trie 结构上的对应树链。
通过查询 \(c = \operatorname{access}(b,i)\),可以知道 \(a_i\) 的最高位是 \(c\)。则 \(\operatorname{access}(a, i)\) 转移到 \(\operatorname{access}(a_c, \operatorname{id}_c(a, i))\)。
递归到叶节点返回即可。
\(\operatorname{rank}\)
对于询问 \(\operatorname{rank}_w(a, i)\),我们首先考察 \(w\) 的最高位。如果最高位是 \(c\),那么所有的 \(w\) 都出现在 \(a_c\) 里,而 \(a_{1-c}\) 中不会含有 \(w\)。
则有 \(\operatorname{rank}_w(a, i) = \operatorname{rank}_{w}(a_c, \operatorname{id}_c(a, i))\)。
当转移到达叶子节点时,\(a_{\text{leaf}}\) 的所有元素都是 \(w\),则 \(\operatorname{rank}_w(a_\text{leaf}, i_{\text{leaf}}) = i_\text{leaf}\)。
\(\operatorname{select}\)
对于询问 \(\operatorname{select}_w(a, k)\),考虑 \(w\) 的最高位 \(c\),那么第 \(k\) 个 \(w\) 在 \(c\) 儿子中排第 \(k' = \operatorname{select}_{w}(a_c, k)\) 位。则 \(c\) 儿子的第 \(k'\) 位在当前节点排 \(\operatorname{select}_c(b, k')\)。
所以 \(\operatorname{select}_w(a, k) = \operatorname{select}_c(b, \operatorname{select}_{w}(a_c, k))\)。
在叶节点上,\(\operatorname{select}_w(a_\text{leaf}, k_{\text{leaf}}) = k_\text{leaf}\)。
如果使用 \(\mathcal O(1)\) 实现的 \(\operatorname{select}_c(b, k')\),时间复杂度是 \(\mathcal O(\log W)\)。
实现
由于 Wavelet Matrix 是 Wavelet Tree 的上位替代,此处不给出代码实现。
Wavelet Matrix
结构
Wavelet Matrix 的主要思想是将 Wavelet Tree 的同一层的所有位向量按照一定顺序拼成一个长度为 \(n\) 的位向量一起存储,这样只剩下 \(\log W\) 个长为 \(n\) 的位向量,无需维护 01-trie 的结构。所有位向量组成一个 \(\log W \times n\) 的矩阵,也是名字中 Matrix 的来历。
具体的顺序如下:按照那一层对应的二进制位进行稳定排序,位为 1 的放在 0 的前面,但是二进制位相同的不改变顺序。
以前三层为例:在构建时,最高层对应原来的根节点,存储最高位的 01 串 \(b\)。
然后 \(\{b\}\) 分裂成 \(\{b_0, b_1\}\),再按照最高位进行稳定排序,得到 \(\{b_1, b_0\}\),这就是次高层,存储次高位的 01 串。
随后,\(\{b_1, b_0\}\) 分裂成 \(\{b_{10}, b_{11}, b_{00}, b_{01}\}\),再按照次高位进行稳定排序,得到 \(\{b_{11}, b_{01}, b_{10}, b_{00}\}\)。(仔细思考为什么是这个顺序,是在次高层顺序基础上排序,所以 \(b_{11}\) 排在 \(b_{01}\) 前面)这就是第三层,里面存储第三高位的 01 串。
在下面,重新定义符号 \(a_i, b_i\) 表示第 \(i\) 层的原始数据和第 \(i\) 层的位向量。
实现上,构造第 \(i\) 层时,将原始数据按照上一层稳定排序(std::stable_sort
),然后取第 \(i\) 位作为第 \(i\) 层存储的内容。\(a_i\) 按照第 \(i\) 高位进行排序之后,在第 \(i\) 层的同一节点内的元素按照第 \(i\) 高位自动分开,完成了第 \(i\) 层到第 \(i+1\) 层的划分。
特别注意,下面提到的「最后一层」对应 Wavelet Tree 中的叶子节点,实际不存储任何信息。
下标转移
定义 Wavelet Matrix 上的 \(\operatorname{id}_c(a_j, i)\) 为第 \(j\) 层第 \(i\) 个元素(第 \(i\) 位是 \(c\))在第 \(j+1\) 层的位置。
- 当 \(c=1\) 时,稳定排序后排在 \(i\) 之前的元素只有 \([1, i]\) 之内的 1。则 \(\operatorname{id}_1(a_j, i) = \operatorname{rank}_1(b_j, i)\)。
- 当 \(c=0\) 时,稳定排序后排在 \(i\) 之前的元素既包括 \([1, i]\) 之内的 0, 则 \(\operatorname{id}_0(a_j, i) = \operatorname{rank}_1(b_j, n) + \operatorname{rank}_0(b_j, i)\)。
为了方便描述,我们定义 \(\operatorname{di}_c(a_j, i)\) 操作为 \(\operatorname{id}\) 操作的逆运算,即对于第 \(j + 1\) 层的第 \(i\) 个元素(第 \(i\) 位是 \(c\))对应的第 \(j\) 层的位置:
- 当 \(c=1\) 时,第 \(i\) 个元素是第 \(j\) 层中的第 \(i\) 个 1。则 \(\operatorname{di}_1(a_j, i) = \operatorname{select}_1(b_j, i)\)。
- 当 \(c=0\) 时,第 \(i\) 个元素是第 \(j\) 层中的第 \(i-\operatorname{rank}_1(b_j, n)\) 个 0。则 \(\operatorname{di}_0(a_j, i) = \operatorname{select}_0(b_j, i - \operatorname{rank}_1(b_j, n))\)。
当确定如何转移之后,算法思路和 Wavelet Tree 一致。不过由于 \(\operatorname{id}\) 的含义已经从节点内部序号变成了层内序号,所以上述算法的答案计算过程也要有所修改。
\(\operatorname{access}\)
对于查询 \(\operatorname{access}(a_j, i)\),通过查询 \(c = \operatorname{access}(b_j,i)\),可以知道 \((a_j)_i\) 的第 \(j\) 高位是 \(c\)。则 \(\operatorname{access}(a_j, i)\) 转移到 \(\operatorname{access}(a_{j+1}, \operatorname{id}_c(a_j, i))\)。
\(\operatorname{rank}\)
如果按照 Wavelet Tree 中的实现,在到最后一层时,由于不知道叶子节点有多大,无法给出答案。所以 \(\operatorname{rank}\) 操作需要给出对应的 Wavelet Tree 上的起点。进一步地,不难发现,如果给出节点的起点可做,那么给出任意点作为左端点也可做,这实际上是一个任意区间都可解决的查询。
定义 \(\operatorname{rank}_w(a_j, l, r)\) 表示 \(w\) 在序列 \(a_j\) 的区间 \([l, r]\) 中的出现次数。考察 \(w\) 的第 \(j\) 高位 \(c\),则有 \(\operatorname{rank}_w(a_j, l, r) = \operatorname{rank}_{w}(a_{j+1}, \operatorname{id}_c(a_j, l - 1) + 1, \operatorname{id}_c(a_j, r))\)。
当转移到达最后一层时,\([l, r]\) 内的所有元素都是 \(w\),则 \(\operatorname{rank}_w(a_\text{end}, l_{\text{end}}, r_{\text{end}}) = r_\text{end} - l_\text{end} + 1\)。
\(\operatorname{select}\)
同样地,如果按照 Wavelet Tree 中的实现,在最后一层无法知道第 \(k\) 个元素对应的层序号。同样需要维护当前节点的起点。进一步地,如果给出节点的起点可做,那么给出任意点作为左端点也可做。这实际解决了从某一点开始第 \(k\) 次出现 \(w\) 的询问。
定义 \(\operatorname{select}_w(a_j, l, k)\) 表示 \(w\) 从序列 \(a_j\) 的第 \(l\) 位开始第 \(k\) 次出现的位置。设 \(w\) 的第 \(j\) 位为 \(c\)。
第 \(k\) 个 \(w\) 在下一层排第 \(k' = \operatorname{select}_{w}(a_{j+1}, \operatorname{id}_c(a_j, l), k)\) 位。则下一层的第 \(k'\) 位在这一层排 \(\operatorname{di}_c(a_j, k')\)。
所以 \(\operatorname{select}_w(a_j, l, k) = \operatorname{di}_c(a_j, \operatorname{select}_{w}(a_{j + 1}, \operatorname{id}_c(a_j, l), k))\)。在最后一层上,\(\operatorname{select}_w(a_\text{end}, l_\text{end}, k) = l_\text{end} + k - 1\)。
如果使用 \(\mathcal O(1)\) 实现的 \(\operatorname{select}_c(b_j, k')\),时间复杂度是 \(\mathcal O(\log W)\)。
实现
上述递归都是尾递归,代码采用循环实现。
1 | struct WaveletMatrix { |
竞赛常用操作
上面的基础操作展示了 Wavelet Matrix 的核心思想:类似 01-trie 的结构和 Succinct Indexable Dictionaries 带来的区间转移能力。相当于 Wavelet Matrix 能够提取序列的某个区间,并在这个区间对应的 01-trie 上进行查询。
这个能力恰好就是可持久化 01-trie 对应的能力之一。因此,对于区间查询问题,Wavelet Matrix 在稍加修改之后就可以完成多数可持久化 01-trie 能够完成的查询,并且有完胜 01-trie 的常数和空间。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操作的实现:
区间出现次数
将 \(\operatorname{rank}\) 前缀相减即可。为了下面表述简单,记 \(\operatorname{rank}_w(a, l, r) = \operatorname{rank}_w(a, r) - \operatorname{rank}_w(a, l - 1)\)。
区间求排名
定义 \(\operatorname{ranking}_w(a_j, l, r)\) 表示序列 \(a_j\) 区间 \([l, r]\) 内 \(w\) 的排名(严格小于 \(w\) 的数的个数加一)。设 \(w\) 的第 \(j\) 高位为 \(c\)。
若 \(c=1\),则 \(\operatorname{ranking}_w(a_j, l, r) = \operatorname{rank}_0(b_j, l, r) + \operatorname{ranking}_w(a_{j+1}, \operatorname{id}_1(a_j, l - 1) + 1, \operatorname{id}_1(a_j, r))\)。
若 \(c=0\),则 \(\operatorname{ranking}_w(a_j, l, r) = \operatorname{ranking}_w(a_{j+1}, \operatorname{id}_0(a_j, l - 1) + 1, \operatorname{id}_0(a_j, r))\)。
对于最后一层,\(\operatorname{ranking}_w(a_\text{end}, l_\text{end}, r_\text{end}) = 1\)。
区间第 k 小
定义 \(\operatorname{kth}(a_j, l, r, k)\) 为序列 \(a_j\) 区间 \([l,r]\) 内排名为 \(k\) 的元素。
若 \(\operatorname{rank}_0(b_j, l, r) \ge k\),则答案第 \(j\) 位为 0,问题转移到 \(\operatorname{kth}(a_{j+1}, \operatorname{id}_0(a_j, l - 1) + 1, \operatorname{id}_0(a_j, r), k)\)。
否则答案第 \(j\) 位为 1,问题转移到 \(\operatorname{kth}(a_{j+1}, \operatorname{id}_1(a_j, l - 1) + 1, \operatorname{id}_1(a_j, r), k - \operatorname{rank}_0(b_j, l, r))\)。
递归至最后一层返回即可。
例题
例题 1
Luogu P3834【模板】可持久化线段树 2:静态查询区间第 \(k\) 小。\(n, q \le 2 \times 10^5\)。
这是区间第 \(k\) 小的模板题。用上面给出的算法即可。
1 |
|
例题 2
Luogu P1972 [SDOI2009] HH 的项链:静态查询区间本质不同的数的个数。\(n, q \le 10^6\)。
首先预处理出 \(nxt_i\) 表示下一个与 \(a_i\) 相等的数的位置。查询就是问 \([l, r]\) 内有多少数满足 \(nxt_i > r\)。这等价于在 \(nxt\) 数组上静态询问 \(r\) 的区间排名。用上面给出的算法即可。
1 |
|
动态操作
如果使用平衡树来维护位向量,就可以实现位向量的插入和删除。进而实现 Wavelet Matrix 的插入和删除。每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增加到 \(\mathcal O(\log W \log n)\)。
参考资料
- Claude, Francisco, and Gonzalo Navarro. "The wavelet matrix."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ing Processing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2.